海牙国际法庭20日对阿根廷与乌拉圭之间就界河乌拉圭河可能发生污染产生的纠纷做出裁决,驳回原告国阿根廷的仲裁申请。裁决指出,没有确凿证据显示乌造纸厂的排出物危害到乌拉圭河,也缺乏证据证明乌拉圭没有尽到保护环境的义务。裁决驳回阿根廷提出的乌拉圭必须拆除已建造纸厂、对阿根廷承受的经济损失予以赔偿等诉求。但同时称,乌拉圭在建造这个工厂前应该先通知阿根廷。阿根廷与乌拉圭在国际法庭做出判决后表示,两国已从最终判决中得到了解决他们之间分歧的帮助。两国宣布将齐心协力保护乌拉圭河。
阿根廷外长塔亚纳表示,经过4年的时间,海牙国际法庭赞同了我们的说法。他说,阿根廷方面一直在法律框架内努力,希望通过国际法寻找解决这一争论的方法。他还称将与乌拉圭外长就此进行会谈。
乌拉圭参议院国际事务委员会负责人阿尔贝多·古里埃尔称,裁决为双方进行磋商开启了可能。他说,乌拉圭和阿根廷是兄弟国家,有着相近的文化,重要的是现在我们能够和阿根廷一起展开对话,致力解决悬而未决的问题。而这对于我们来说是最基本的。
阿根廷和乌拉圭关于造纸厂的纷争始于2005年。当时,乌拉圭政府批准了两家外国公司在乌拉圭河东岸边境城市弗赖本托斯投建大型造纸厂,而阿根廷政府认为造纸厂建在渔业和旅游业发达的人口密集区,而且常年向河里和空气中排放大量污染物,将对边境地区居民的健康造成威胁,并对当地旅游业和经济造成伤害,因此要求乌拉圭方面停止在边界地带建厂。而乌拉圭方面则一直认为造纸厂建在乌拉圭境内,而且环保监测标准高于国际标准,甚至比阿根廷国内造纸厂还要环保,所以对阿根廷的抗议不予理睬。
为解决由此产生的争端,两国曾经成立专家小组进行磋商,但都没有达成协议。阿根廷于2006年向国际法庭提出仲裁,指控乌拉圭政府“单方面批准”在河边建造一个造纸厂,没有按照《乌拉圭河法》的规定事先与阿根廷进行协商。除了政府间的协商外,居住在两国边界地区的阿根廷居民已经多次举行抗议活动,多次阻断两国间的公路交通。
《乌拉圭河法》是阿根廷和乌拉圭两国在1975年签订的一个双边条约,目的是“为最大限度合理使用乌拉圭河建立一个共同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