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层一层捞出纸来

劈竹的老人


“泽”为水,“雅”为美。泽雅的水碓坑村,入选第二届中国景观村落。泽雅去过多次,这一回,游山玩水之余,细细体验一回传统手工造纸,体验纸文化村落的魅力。
春末夏初的日子,是一年中最美的时光,阳光灿烂的周末,我们坐上公交车去泽雅。这个有着满山翠竹和奔流溪水的风景区,离市区这么近,我不知道去过多少次了,也多次从泽雅穿越到青田,开始学习摄影后,我更想拍这里的古代造纸工艺,这一趟就直奔主题。
黄坑村里
看竹子怎样变成纸
“嗵、嗵、嗵……”节奏有力的水碓捣刷声和着溪水声在山谷里显得格外低沉,这是这里最现代的音乐。谁会料到在这山旮旯里,嵌着古老文化的活化石,还要感谢多山、多溪流和茂密的竹林,才能保存这古朴如斯的技艺。
在中国传统手工造纸生产的众多遗迹中,泽雅的古法造纸是中国目前保留的最原始、最完整的古法造纸术之一。我们下了公交坐上当地的面包车沿着水库边的公路先来到石桥村南斗,这里有被誉为古代造纸“活化石”的四连碓造纸作坊,难能可贵的是这种古老的造纸工艺至今还在沿用。当年明代先人为了捣纸料时能反复利用水利资源,顺流而下建成四座水碓房,因而命名为“四连碓”。这里的游人络绎不绝,当地的司机很热心地带我们去另一个没开发的黄坑古村落,车子经泽雅水库,往龙井景区方向开,这是泽雅尚未开发的五大景区之一,少有人问津,显得特别清幽。
一路上与公路一溪之隔的山,已经看不出山的龙脊,完全被漫山遍野的青翠水竹覆盖,那细细的枝,那嫩绿的叶,随着清风在欢跃地跳动。黄坑村四面环山,二溪汇入,村民利用溪流水资源造水碓,利用水竹、毛竹做原料制造屏纸。水碓房、腌竹槽散落在路边,不加任何修饰,竹槽里发出一种怪异的气味,不过闻多了,也习惯了。这里的家家户户仍在重复着捣浆、捞纸,过着自己宁静恬淡的生活,忙碌的都是妇女和老人,劈竹的、捣浆的,推着小三轮来回走,忙得来不及躲避我的镜头。切竹、淹竹、捣刷、捞纸、切纸岸、榨水分、纸膜分页、晒干、打包,一整套工序让我们大开眼界,孩子们更是连连称奇,原来竹子也可以造纸啊!
水碓坑村
赏古村闲适幽远
午饭后,我们又来到水碓坑村,这里已入选第二届中国景观村落。它静静地坐落于群山怀抱之中,依山傍水,竹林茂盛,村北面有小溪从村前流过,民居主要集中在小溪南面,依山而筑,沿山势逐级升高,布局错落有致。民居以东北朝向为主,村内有三条山石铺筑的小道沿山势而上,将民居自然分隔为三大板块,小溪两岸则遍布水碓作坊,保留了较为完整的纸文化村落形态。
泽雅多水,水竹应水而生,而它就是屏纸的最好原材。水碓坑村也因造纸而得名,水碓,造纸之工具,坑,多水之地。这里屋是黑瓦石头垒就,山是满山遍野的翠绿;美景完整地呈现在你眼前。当时的水碓坑村漫山遍野晒满了屏纸,在阳光照射下,山上山下金光灿烂一片,老人们喜称为纸山。我静静地走在古村中,没有游客,偶有挑着担和我擦肩而过的老人,村口有悠闲地坐着抽烟的老人亲切地和我打招呼,走进一座老宅院,正好碰到村民在做酒,古老的天井有缕缕炊烟飘出、白发苍苍的老人正在烧火,我每一次摁下快门,就仿佛拾起一颗珍珠。
“寥落古乡村,村巷寂寞横。白头老妪在,蹒跚忆前尘。”最美丽的古村落,也是我的心灵最美丽、最温柔的一角。古村落的闲适、幽远,古法造纸的魅力,都让我流连忘返,遐思翩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