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每个国家造纸业的发展起步阶段都有些类似,由小造纸担任主力军,点燃燎原之火,随后涌现出杰出之辈,割据称雄,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开始升级。就如同中国历史上反复上演多次的桥段,某个地区饱受压迫的农民首先揭竿而起,全国百姓随之倒戈相向,历经混战之后,手握重权的枭雄并起,改朝换代全在这几人俯仰之间。
中国的造纸业正处于这样一个转折点,小造纸被迫撤出鏖战,大企业主宰行业发展,只是决定性因素不再是“人”,而是“自然”——人岂非就是自然的一部分?
蓬勃发展
造纸业最初的兴盛期应该追溯到建国初期,彼时政局初稳,百废待兴,百姓被分派到各行各业参与劳动建设,造纸业也因此有了稳定发展的机会。在分配的人员中,还有一些是刚刚毕业的学生和专业技术人员,这些人对造纸业的技术发展有着重大意义。解放初期前苏联承担的156项援建中国的项目中,就有一项制浆造纸企业的项目,在中国纸业发展史上留下多项荣誉和纪录的佳木斯纸厂即建于此时。
然而1958年大跃进之后,贪功冒进之风频起,造纸业 “小、土、群”的发展模式即诞生于此时。一个烘缸、一个网笼、一副压榨,遍地的土法小型草浆造纸厂在河南、山东等地区纷纷建立起来,而后发展出了更为简单的“四合一”建设,即“一吨钢材、一万元投资、一个月建成、日产一吨纸”。这种土法制浆造纸模式单一追求经济效益,完全摒弃污水治理,设备简单容易操作,而且投入少,收益高,在全国各地风靡一时。而在此后的几十年里,规模愈加壮大,如漫江之水,几欲失控。
1978年邓小平执掌政局之后,国家的重心开始再次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1993年我国制造业开始起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纸张消费量也随之增大。特别是在1995年,纸张价格一月一变,吨纸价格基本在1万元以上,产品供不应求,造纸工业迎来了第一次真正的快速发展。此后的发展态势平稳而持续,从 1978 年到 1995年,中国造纸业产量总增长540%,年平均增长10.4%。据统计,1990年,我国造纸产量为1371万吨,1995年2812万吨,2000年3050万吨,到2006年全国已经达到6500万吨。
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有造纸企业1万多家,其中90%是年产1万吨,甚至是几千吨的小厂。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院长曹振雷称“1995年以前我国的造纸工业产能基本全是落后产能”。当时就是这样一批“土生土长”的生力军推动了造纸业的迅猛发展。
2000年以后,造纸业进入理性发展阶段,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纷纷上马先进工艺,技术的更新换代加速,环保的理念开始深入人心。与此同时,国有企业大刀阔斧攻城略地,外资公司谨慎布局步步为营,民企也是毫不示弱,一批龙头企业在各地崛起。
“利”“益”角力
在小造纸的发展存亡史上,短期经济利益与长久生态效益一直在进行博弈。洞庭湖的治理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例子。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长江荆江河段以南,古称“云梦泽”,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面积3,968平方千米(1998年)。洞庭湖南纳湘、资、沅、澧四水汇入,北与长江相连,号称“八百里洞庭”。


洞庭湖盛产芦苇,并且很适合速生林的生长,受原料资源吸引,各小造纸企业蜂拥而上,企业数量成倍增长。这些企业年产能多在几千吨到一万吨之间,沿用的是“小作坊”生产方式,污染严重,经济效益差。据统计,2006年湖区造纸企业年均产量仅有0.48万吨,不仅如此,常德、岳阳、益阳三市湖区200多家造纸企业年纳税仅3.86亿元,还不及泰格林纸一家。
为整治小造纸,1996年与2000年,湖南省曾对洞庭湖区造纸企业实施过两次关停,结果不但没有一次能真正关下来,几年之内还新冒出190多家造纸厂,由2000年的40多家增加到236家。据湖南省环保局有关资料显示,洞庭湖区岳阳、益阳、常德三市15个县市区共有101家造纸企业,2005年,这些企业上缴税收3.80亿元。对于这些湖区县市区,三四个亿是重要税收来源。单纯着眼于短期的经济效益,地方政府“保驾护航”,执法机关“包庇纵容”,关停整治屡屡失效。
随着时间的推移,短期利益后的生态恶果开始逐步显现。据统计,2005年湖区造纸行业排放废水1.07亿吨,占全省工业废水排放量的15.5%;排放化学需氧量(COD)17.4万吨,占全省重点行业排放COD的50.7%。湖区10个监测断面都是人体不能接触的五类水质,局部水质已变成丧失基本生态功能的劣五类。环洞庭湖的236家造纸企业,除泰格林纸集团的岳阳造纸厂和沅江造纸厂外,竟没有一家达标排放,有的根本没有任何治污设施。

通向洞庭湖的排污口
由于造纸企业污染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了洞庭湖的生态安全和湖区居民饮水安全,洞庭湖水质污染成了老百姓反映最强烈的环境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直到惊动了国家领导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