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改制后的衢州蜡纸厂,在隆隆的新厂房中,现代机器不停地轰鸣着,生产线上薄绵柔软的纸品让人赞叹不已。
76岁的韩兴权和72岁的谭洪生,曾亲自参与负责衢州宣纸的试制工作。机器声中,我们与两位老人一起追忆当年屐履,遥想旧时宣纸。衢州宣纸,这一段尘封了半个世纪的历史记忆就此开启。
八字方针,厅长提议开发浙江宣纸
上世纪60年代初,全国只安徽泾县一家生产宣纸,时任浙江省轻工业厅厅长的翟翕武提出我省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可以开发制造浙江自己的宣纸。
宣纸属于特种纸——用途特殊、工艺特殊,墨韵层次清晰,色泽经久不变,不蛀不腐,有“纸中之王”、“纸寿千年”的美称。要造出这样的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翟翕武亲自点名,将这个任务交给了当时的嘉兴造纸厂总工程师陈志慰。
陈志慰时已50多岁,为人和善,而且还是个经验丰富、业务突出的女高工。接手任务后,她找了一名年轻助手、武汉轻工业学校毕业的技术员吴文山。当时翟翕武写了一封亲笔信给安徽省轻工业厅,请求给予大力协助,同时向陈、吴二人提出了“八字方针”:如法炮制,推陈出新。
拿着这封信,两人踏上了开往安徽的火车。
两度选址,确定浙江宣纸衢州制造
考察归来,陈、吴二人便着手选址试制宣纸。
最初,选择在灵山江边的龙游蜡纸厂。因蜡纸的生产原料、工艺与宣纸有些接近,而且,同样对水质有很高要求。但是厂子规模太小,一年后试制工作仍起色不大,无奈之下只得重新选址。
这一次,两人来到了衢州勤业纸厂(后改称衢州蜡纸厂)。
这是一家赫赫有名的老厂,前身是“上海勤业文具股份有限公司”,曾首创生产出第一张国产铁笔蜡纸,成为行业中民族工业兴起的领军者。“那时的纸厂十分辉煌,生产的风筝牌铁笔蜡纸占据全国的半壁江山,供不应求。很多人就是通过蜡纸认识了衢州。”曾任勤业纸厂厂长的韩兴权告诉记者。
勤业纸厂其实是在一个江心岛上,占地约有23万平方米,依山傍水,满目葱翠,碧水弯环。韩兴权至今仍十分怀念当时的良好环境:“水是碧绿碧绿的,很干净。厂子周围满是葱葱郁郁的松树,几米外的房子都被密密的松树林遮着看不见。”
环境好,水质好,地方大,于是,最终决定选址这里再行试验。
当时是1961年11月。
三赴安徽,巧遇巨幅宣纸制作
那年,22岁的谭洪生是厂里的技术员,主要负责这个项目,曾先后三次赴安徽学习考察。
1962年五六月份,拿着省轻工业厅的介绍,谭洪生和厂长随陈志慰、吴文山一起来到安徽泾县调研情况,待了一周时间,主要是了解传统方法的工艺条件、流程等概况。他们还认识了一个浙江老乡——姓周的技术科长,他是桐庐人,相谈甚欢。
两三个月后,通过老乡的帮忙,谭洪生带着六七名技术骨干,再赴安徽,进一步了解生产工艺、操作技巧等等,这一次他们待了半个月,与工人们同吃同住,白天跟着工人一起生产操作,晚上就到工人宿舍、家里走访聊天,基本掌握了主要工艺及操作诀窍,并对关键要领作了详细的资料整理。
1963年上半年,宣纸试制的准备工作已紧锣密鼓地展开。在正式投料之前,谭洪生再次带队赴皖,进一步学习改进。巧的是,这次他们遇上了罕见的“丈二宣”制作。“‘丈二’就是6米长、2.5米宽的巨幅,像人民大会堂挂的那种,是几年才做一次的。抬帘须8人同步操作,有人领头打号子,动作很一致,那是我第一次看到‘丈二’的操作。大家都很兴奋。”后来任副厂长的谭洪生对此印象仍然很深。 |